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媒体称中国养老地产产值超2万亿 20余房企掘金

发表于2013-01-30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一是居家养老;二是干休所养老;三就是住进政府开办的,以保障性养老为目的的养老院。而像邵鹰这种中产阶层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既没有“级别”与“关系”进入传统干休所,又进不了养老院。面对这一阶层的养老问题,社会能做些什么?

发表于2013-01-30

超2万亿市场引众地产商淘金

全国老龄委室于2012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在社区享受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只有不到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对于总量逼近2亿的中国老人来说,是一个大的市场。

发表于2013-01-30

深圳世联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战略经理杨文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预估,2025—2040年期间,我国约有5000万老年人需要通过专门的养老机构来养老。按照目前每人每年5万元的养老费用计算,整个市场产值有2万多亿。

发表于2013-01-30

除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亲和源)外,各大地产商近期也纷纷打出养老地产的旗号。

“未来几年,我们将把重心放到养老地产上面。”绿城集团副总经理冯雨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绿城集团已经携手浙江雅达置业有限公司,在桐乡乌镇打造一块占地600亩的养老公寓。

发表于2013-01-30

不少中小型地产企业也在窥伺这块蛋糕。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利嘉实业、联想控股、路劲地产、香江国际等20余家房产企业都在试水养老地产,打出养老地产概念的楼盘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这是一次机会。”杨文斌表示,“在这个市场他们有做大做强的可能。”

市场化养老的南“招”北“式”

发表于2013-01-30

发展养老地产需跨三道门槛

在业内看来,开发商们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可以放心“收割”的市场。

地产韩世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开发商都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地产大佬,万科集团新闻与传播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对于养老住宅的运营模式,公司仍在探索阶段。

发表于2013-01-3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想要真正开发养老地产,企业还需要跨过三道门槛。

首先是“土地关”。这也是制约企业进入养老地产领域的最大问题。

记者在浙江省桐乡市国土资源局的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中看到,绿城养老公寓所在地块的用途被定义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

发表于2013-01-30

冯雨峰说:“土地交易实行的是市场化竞争,我们在拿地时不会因为最终用途而得到。”

亲和源在土地问题上也面临着“尴尬”。据奚志勇介绍,亲和源的项目用地是2005年上海市康桥镇政府以工业用地性质出让的。

发表于2013-01-30

在地产看来,由于各地政府在养老用地上不同的政策安排,不明晰的土地性质可能会让一些以养老名义低价圈地的开发商钻了空子。

除土地政策之外,养老地产还需要破解“收费关”。

发表于2013-01-30

养老地产既沾“养老”又靠“地产”,在盈利上始终面临着公益与利益的纠缠。韩世同表示,“亏本的生意没人做。国家要想真正做好养老地产,必须要保证开发商的合理利润。”

养老地产面对的是需要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它的本业“服务关”始终是需要闯过的。

正如奚志勇所说的那样,“养老离不开地产,但是养老更多的是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说到底,服务才是最根本的!”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