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在中国买房子出租不如把钱存银行生利息

发表于2013-02-18

最近几个月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再次上扬,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又出现了明显的上涨势头。以北京为例,五环以内的房价基本上每平米都超过了3万,4万的单价已是随处可见。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学者,对于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也开始困惑起来:是什么支撑了如此高的房价?是谁消化了房地产市场的连续供给?这种地产经济模式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发表于2013-02-18

他的问题一下把我也弄糊涂了。2011年美国的人均GDP大约为45000美元,中国人均GDP刚过5000美元,大致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而在美国一栋带花园和游泳池的House价格却比北京的一套两室一厅还。对呀,为什么?

发表于2013-02-18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但与“人”相关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居民公共福利均等化制度的改革迟迟不见动静,20多个城市群的规划、土地和楼盘的城镇化,却早已先行了一步。我就搞不懂了,这种还是吃“土地饭”的城镇化与旧的城镇化有什么区别呢?在继续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经济增长的“量”是保住了,而经济增长的“质”又在哪里呢?可以预见的是,“土地财政”依赖下的城镇化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房价不可能合理回归。

发表于2013-02-18

有人说,房地产市场既然是市场,就应该用市场的手段,政府不要干预,并由此推断限购也是错误的。这就更难理解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真正的“市场”吗?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终端产品——住房,靠市场解决,而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土地,却由政府垄断,恰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完全相反。该市场的没有市场化,不该市场的却过度市场化了,这是典型的“伪市场”,或者干脆叫“反市场”。你见过老百姓住房完全靠市场解决的国家吗?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没有一个国家是这种模式。

发表于2013-02-18

房价多高都有人买,造多少房子都能卖出去,难道传统经济学中的经典供需理论不适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是这样,未来呢?预计十年后,中国将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等一线城市人口将开始负增长,再考虑到中国特有的“421”家庭结构,届时大城市中许多年轻人家庭将拥有多套房,到时我们还会缺房吗?中国房地产市场会不会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呢?我想,不是需求理论有问题,是我们高估了并且提前透支了未来的住房需求。

发表于2013-02-18

再看一些通行的房地产风险预警指标,如购房负担比、房价收入比、房租收益率,我们可能就更困惑了。初步测算,购房负担比(月供占家庭月收入比),在一线城市已远远超过40%的警戒线,其中北京人的购房负担比高达80%以上;房价收入比(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全国平均超过10,北京等一线城市超过20,而公认的合理比例是6以内;房租收益率(房屋出租年收入与该房屋总价比)在一般城市低于3%,在北京低于2%,收益率不但远低于一般的收益率,竟然低于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息,也就是说买一套房子出租不如把买房子的钱存银行生利息。难道通行的预警指标都错了?中国真的有自己的独特性?目前,中国的银行信贷至少70%投在房地产上,钢铁行业的产能60%用在了房地产上,环顾四周,不管从经济周期来看,还是从经济规律来看,有哪个国家依靠这样的房地产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崛起呢?

发表于2013-02-18

“无知者无畏”,难道这才是描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我们能不能稍微放慢脚步,对中国房地产的上述问题好好思考一下呢?

发表于2013-02-19
这个说的有道理...凯迪隔音窗,拜年
发表于2013-02-21

呵呵,不知道也

发表于2013-02-22

什么,就是篇。。。。而已嘛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